相信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最感到頭疼的,就是孩子在不同階段出現的叛逆。
比如:你想讓他早點起床讀書,他卻睡到上課要遲到;你想讓他多和父母待在一起,他卻在外邊玩到天黑才回家;你想讓他多看課本,他卻對手機游戲格外感興趣。孩子和家長仿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,孩子的想法在家長看來根本就是天方夜譚,所以家長總會以自己的想法試圖去改變孩子的想法,想讓孩子成為自己眼中的“滿分寶寶”,但在孩子的眼中,父母的做法,也許是他們成長路上的“絆腳石”。
8歲的樂樂是一個帥氣的小男孩,因為非常聰明所以很受大人們的喜歡,爸爸出去吃飯聚會時也都喜歡帶上兒子,但是沒過多久爸媽卻發現,樂樂居然學會了說臟話,總是“出口成臟”,也因此經常遭到白眼和嘲笑,這讓爸媽很惱怒,爸爸決定教育樂樂。“你小小年紀竟然敢說臟話?從哪學來的?”面對怒氣沖沖的爸爸,樂樂也氣憤地說:“憑什么你能說,我就不能說,你跟叔叔們吃飯的時候,你說的還少嗎?”樂樂的回答讓爸爸既生氣又難堪,爸爸覺得自己是大人,說句臟話沒什么大不了的,但沒想到樂樂也居然也跟著學。
雖然樂樂說臟話是不對的,但問題的根源難道不是爸爸嗎?爸爸總當著孩子的面說臟話,樂樂也只是在模仿爸爸的行為。從另一個方面來看,爸爸沒有做好榜樣,發現問題后也只是選擇嚴厲地教育孩子,這難道不是“雙重標準”嗎?所謂“雙重標準”,就是指一種特定的行為,因行為人不同,從而得出褒貶不一的評價。在教育方面,“雙重標準”又被理解為,一件相同的事,家長自己可以做,孩子是絕對不允許的,樂樂的爸爸在教育樂樂時,就使用了“雙重標準”。
在孩子的觀念中中,他們并不能理解父母的這種教育,他們認為:只要是父母能做的事情,我也一定能做。當他們面對父母批評時,他們會覺得不服氣,從而產生惱怒、厭惡、抵觸的情緒,甚至會有過激的行為,他們對父母、老師的這種教育方式并不認可,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,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。不同年齡段的叛逆類型是不同的,所以特征也是不同的。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